现在位置: 首页> 常识>

咸阳一炬是什么意思(历史课本没有的那些事)

时间:2024-10-07 10:28:34 浏览: 100

鲁迅先生说《史记》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篇暂且不表司马子长的才情,只论那些曾被遗忘在课本外的历史细节。

——题记

《鹖冠子·天则》有云:“一叶蔽目,不见泰山。”用这句话形容年少浅薄无知的自己再合适不过了,那个时候,憎恨着秦始皇的残暴、惋惜着西楚霸王的溃败、艳羡着文景之治的繁荣……而今重读司马子长的《史记》,似是拨开云雾看到了一点阳光,有了一点点与从前不同的的见解。

一.秦始皇真的残暴么?

历史课本说秦朝二世而亡是因为秦朝的暴政民心尽失,秦始皇是一位暴君便因此盖棺定论。这话前半句我深表赞同,后半句略有异议。

秦始皇嬴政出生在赵国,直到8岁那年才有机会回到秦国;13岁那年从秦庄襄王手中接过重任,8年后从吕不韦手上夺回政权,此后继承先辈意志,励精图治,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结束了纷乱不堪的战国,也结束了一个奴隶制的时代,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或许有人会固执的说:秦始皇在位期间焚书坑儒,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的暴君。

关于焚书,《史记》原文中有这一段记载: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淳于越建议书说商周建国时分封子弟大臣,这样能保卫王室,但现在没有分封子弟大臣,没有他们保卫王室肯定不能长久的,言下之意就是废弃郡县制实行分封制。啊这,虽然秦朝二世而亡不假,但这绝对不是郡县制的锅。

要知道商周实行分封制的结果是各诸侯自立为王,周朝王室名存实亡,如果秦朝采取分封制,岂不是又要走一遭诸侯各自争霸的老路?汉初因分封制惹出的七王之乱更进一步表明郡县制的优越性。但身为当世大儒的淳于越,饱读诗书,去没有看透分封制早已失去立足之地,也没能理解郡县制的意义,更何是况天下普通学子?秦始皇听到这话心中必然大惊,所以当李斯提议焚书维护统治时,秦始皇略加思索便表示同意了。

于是一群人就激动了:你看你看,秦始皇焚书毁坏多少先秦文化……怎么说,其实这个时候焚烧的那些书籍还有备份,真正让先秦文化毁于一旦的其实是项羽的咸阳一炬!

至于坑杀儒士,是因为方士卢生不仅欺骗了他,还到处诽谤说他的坏话:

这简直是把一位君王的脸踩在地上摩擦,于是秦始皇表示朕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于是手起刀落咔嚓掉了一部分儒士。虽然手段血腥了点,但想想后世的方孝孺,秦始皇的行为还算可以了,毕竟历史课本上说永乐大帝是一个暴君。

还有人说秦始皇在位期间修长城筑阿房宫建大秦直道横征暴敛……其实这其中不少都算得上是基建工程吧,只是一下子迈的步子大了,而且繁重的工作没有相应的福利待遇。打个比方,修建长城时包吃包住,每个月一两银子还有五险一金什么的,肯定有一大批人乐意修建长城。只是如果每个工程都这样,国库可能会被拖垮!

总之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很多,比如内耗太多、秦二世不懂治国、宦官乱政……但这些并不能表明秦始皇是一个不知不扣的暴君,倘若他能活得久一点,在世的时候一步一个脚印去实施基建工程。刘邦项羽能否蹦跶起来都未可知。

二.项羽可堪大任否?

历史书上的项羽力能扛鼎,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帅才,当年还曾为他和虞姬之间的爱情惋惜过。然而等我完整读完《项羽本纪》后,心中就一个感受:这厮亲手比秦始皇更加残暴!从前的种种想法被推翻,于是反手发了一个朋友圈吐槽:

余少时读史,只觉楚霸王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为人刚愎自用,不肯纳言,但为人刚勇,敢反暴秦,总是归是少年血气方刚,壮志豪情,最后败于汉高祖,或是因其智商不够,情商为负。今再观之,察觉此人若为君者,其暴虐程度或不亚于始皇帝也。此前余着实未能品出,楚霸王气人竟是如此暴怒无常,亡于刀下者何其多?

看到这里先别急着反驳,且不论战争中项羽斩杀的敌军,死于他刀下无辜人也不少了,闲话不多说,上证据:


除此之外,项羽还火烧咸阳,毁了馆藏图书的副本。

……

我的世界观顿时碎了一地,妈呀,人家说了你坏话,作为三军之帅,你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直接干脆利落咔嚓了人家我也不说什么了。但这是一言不合就要把人家煮熟,算的上是虐杀了吧,这手段可比秦始皇残暴多了。还有咸阳一炬,当年秦始皇一炬烧的是私人藏书,可项羽的这一炬烧的可真彻底,多少古籍孤本灰飞烟灭。可笑的是历史课本对他却是以一种赞赏的态度:落寞的英雄、时运不济的命运反抗者……纵使有批评之言,那也不过是“妇人之仁、优柔寡断……”似乎从来没有人品味过他的残忍,似乎那些无辜之人罪有应得。

说起来我曾经也是力挺他的一员,被他和虞姬的唯美爱情感动过,被他的力拔山兮气盖世赞叹过,被他们的乌江自刎震撼过……但知晓他的这些所为后,年少时的那些感动赞叹震撼全都化为了虚无,只留一地叹息。

或许,项羽,真的难堪重任啊!

三.文景之治:盛世背后的人世沧桑

历史课本上说,经过文景二帝40多年休养生息的治理,终于迎来了西汉初期的太平盛世,那时人民富足、社会安定,可谓是政通人和。起初我以为生活在这样盛世里,应该是很幸福一件事。因而穿越剧流行的那些年,曾和朋友大言不惭的说我要穿越到文景二帝的年代。

假如真的穿越到那个时候,我可能活不过三集。《孝景本纪》中有所记载:

甚至有一年的正月就发生过三次地震。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咯噔一下,隔三岔五的不是地震就是冰雹,日子还真难熬。而且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果不其然:

地震、旱灾、疫情……这些若是发生在一个王朝的季期,绝对是亡国之音了。更何况当年还有七国之乱、匈奴作祟……想来那时的社会应该还挺动荡的:可能有无数百姓在地震中流离失所、在旱灾中苦苦等待一口救济粮,好不容易熬过了疫情最后却在战乱中丧命……细品下去,那些百姓真的是在夹缝中生存啊,穿越什么的还是算了吧。也幸好幸而文景两位皇帝轻徭薄赋,恢复生机,不然老百姓哪有什么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