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贵阳之南明区

历史沿革:元属顺元宣慰司。明初隶贵州宣慰司,隆庆三年(1569年)建贵阳府后,今区境属贵阳府管辖。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置贵筑县,区境属贵筑县。民国3年(1914年),成立贵阳县,区境隶之。民国30年(1941年7月1日),成立贵阳市政府,区境属市政府管辖。1955年5月,成立贵阳市第三区人民委员会(简称区人委),行使原区人民政府的职权。1955年8月,第三区更名为南明区。1981年11月,成立南明区人民政府。
概 况:南明区是贵州省会贵阳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是省委、省军区所在地,全区总面积209.34平方公里,目前,南明区常住人口为104万余人,辖4个乡(含小碧乡)和18个街道办事处(含龙洞堡街道办事处)。

交 通:南明区是贵阳乃至西部通向“两广”和东部沿海及出海口的枢纽地带。湘黔、川黔、黔桂、贵昆铁路干线、贵广快速铁路在这里交汇。这里是贵阳火车站、贵阳南站、贵阳东站三个铁路大站齐聚之地;贵阳环城高速、贵黄、贵遵、贵新、贵毕等高等级公路以及贵广、厦蓉高速等交汇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相互连通的立体式交通网络;年旅客吞吐量1500万人次的贵阳龙洞堡机场就在南明区。
经 济:数据显示,2021年,南明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9.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8.9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3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16元、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7.65亿元,位列全市第一、全省第二。

人文风俗:南明区少数民族人口约为20.8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19.90%;少数民族主要有布依、苗、土家、仡佬等世居民族。民族节日主要有苗族“四月八”,布依族“三月三”等。
景 点:南明区景点很多,但最有历史底蕴的数甲秀楼和达德书院

甲秀楼为明代古建筑,是名副其实贵阳的地标。始建于明万历26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达德书院:达德书院坐落在贵阳闹市区,原是元代修建的南霁云庙,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和增修,是一所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四合院。达德书院是贵州新学运动发源地之一,可以这样说,达德书院在那个时代是贵阳文明的一种标志。革命先贤王若飞,1905年入贵阳达德学校读书。王若飞从9岁到15岁在该学堂读书7年,毕业后又在该校任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