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常识>

宋青白瓷碗施釉特征(唐宋时期青白瓷器的特点)

时间:2024-11-13 10:43:05 浏览: 100

对于瓷器,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它打交道?我们吃饭的碗、碟、茶杯、腌菜的坛子都是瓷器。瓷器是由古代的陶器发展而来,历史很悠久,距今大约有七千多年。在新石器时期,我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制造以及使用陶器了,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实现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转变。

今天主要为大家介绍唐宋时期的瓷器特点,唐朝著名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早期的青瓷,器胎多呈深灰色,仅有少数为灰、黄色。胎质比较粗糙,有颗粒状石英和少量较大气孔,烧成后往往有点状铁斑痕出现。到盛唐的时候,青瓷胎呈淡黄色,较粗糙,胎土不太均匀,内可见气泡和颗粒状物质。到中晚唐时,青瓷胎质渐密,胎色呈灰和黑灰色,胎土往往出现小的点状铁斑。

唐朝的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粗白瓷的釉质非常细腻,部分瓷器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主要为灰白或乳白色,也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瓷,白中闪黄,釉质细腻,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

邢窑白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常采用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这里要注意的是,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并非瓷器。唐三彩起源于汉代的,只不过在唐朝的时候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唐三彩的颜色不只有三种色彩,主要以黄色、绿色、白色为主。所以称为唐三彩。唐三彩在造型、装饰、色釉或烧制工艺等方面都闪烁着唐代文化艺术的光辉,是唐代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之花。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作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到了宋代时期,主要以烧青白瓷为主,宋代瓷器,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中国劳动人民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分别是:钧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瓷器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起源于东汉,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艺术而闻名。钧瓷的主要产地包括河南禹县临汝窑宝丰清凉寺窑等。钧窑瓷器的胎质不甚细密,色多为灰色或紫褐色,一般比较厚重。钧釉是一种蓝色乳光、青中泛红的釉,色调有天青、天蓝、月白带多种。还创烧了高温铜红釉,因为色泽不同,又有朱砂红、胭脂红、海棠红、鸡血红、茄皮紫、玫瑰紫等名称。

官瓷是中国陶瓷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由官府直接管理建设和生产。有北宋 、南宋官窑之分。官窑瓷器选料精细,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有“紫口铁足”之称。官窑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官窑瓷器主要是粉青色、天青,也有以月白、米黄、油灰、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色取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色之下。色青带粉红,釉色色泽幽雅,透明感降低,釉层肥腴莹润、浑厚滋润、厚而匀净。

哥窑主要以釉色制胜,哥窑瓷器里外披釉,均匀光亮,晶亮润泽。 不一样时期的哥窑也略有不一样。哥窑的瓷器有「铁足紫口」之称,是指口沿施釉淡薄,显出胎色,圈足底亦露胎。没有釉色的地方色彩红如瓦屑,釉色极其厚润纯粹,历经千年仍然莹润如新。哥窑的色泽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品种。 哥窑瓷最明显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好像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包含的气泡好像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其网纹之宛如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相互交错,因此被名之为“金丝铁线 ”。

哥窑瓷开片(裂纹),有冰裂、梅花片、墨纹、细碎纹等形状。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哥窑瓷“以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 纹取冰裂、鳝血、铁足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最下”。

宋代最名贵的一种瓷器就是汝瓷,汝瓷的发现地址在我国的汝县境内,宋代汝瓷特征是器型少,形体小、造型古朴的特点。传世宋代汝窑瓷器的胎体有三个特点,第一点是轻薄,第二点胎色为香灰色,胎骨轻薄,胎质看色粗松实则细密。

汝瓷胎色呈浅灰、灰白,因其色调与香燃烧之后形成的香灰相似,因而俗称“香灰胎”第三点是汝瓷胎质细腻滋润,坚致紧密,被誉为“铜骨”另外,接触过传世汝资的人常有“扣声如磬”的形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汝瓷胎的轻薄与致密。

汝窑瓷器以天青色为主,还有天蓝、粉青、月白等色,精致简练、釉色温润。汝窑采用绝细的芝麻钉满釉支烧,器物底部可见细小的支钉痕迹,釉面开有细密纹片,有冰裂纹、柳叶纹、鱼鳞纹、蟹爪纹等。汝瓷以陈设观赏的艺术价值为主,以实用功能为辅。汝瓷在审美上追求清淡、优雅、自然、宁静,极简主义美学在汝窑器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汝瓷凭借其独特的釉色对后世瓷器烧造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一直被视作瓷釉的楷模而被仿烧,但仿烧瓷器无论是釉色还是器型都与宋代汝窑瓷器有明显差别。

汝瓷受越窑的影响,盘、洗、盏托的圈足多外圈,这在其他瓷窑比较少见。因为是宫廷用瓷,在器物造型方面要适应宫廷的需要,因而汝瓷的设计多古朴文雅。宋代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

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琴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露,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定窑白瓷,其呈色是各具特征,偏黄色的、偏青色的、有偏白色的,辨别定窑瓷的真假不能以米黄色为唯一标准,由于古代的原料选择、配方比例以及焰火的温度控制完全依赖人工,且定瓷的生产还会受到不同时期气候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此,定瓷究竟是米黄色、青白色、象牙白还是乳白色,是白中泛黄,还是白中泛青,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仅以此来进行判断。宋代定窑器物早期多采用正烧的方式,中期多采用覆烧的方式,而晚期多采用叠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