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常识>

青海塔尔寺简介资料(供奉有“三族姓尊”的寺院——塔尔寺)

时间:2024-09-30 08:59:18 浏览: 100

西宁的塔尔寺,可谓名扬天下,在寺内的九间殿供奉着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这三大菩萨合称“三族姓尊”,分别代表“智慧、慈悲和力量”。他们同时也位列“八大菩萨”之中(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是信众心灵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宗喀巴大师诞生处。这位伟大的人物生于1357年,圆寂于1419年,创立了藏传佛教格鲁派,该教派也称为黄教。大师的智慧如璀璨星辰,照亮人心,他的三位弟子也是声名大噪,贾曹杰继承了大师衣帽,成为甘丹寺住持,克珠杰为一世班禅,而根敦朱巴则是一世达赖。在西安的广仁寺和北京的雍和宫,都供奉有宗喀巴大师圣像。接下来就去圣地塔尔寺一拜。



塔尔寺名字的缘起如下:传说宗喀巴大师诞生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菩提树,每片树叶显出一尊狮子吼佛,堪称奇迹。宗喀巴大师16岁就去西藏深造佛法,其母香萨阿切盼儿心切,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见。宗喀巴决心学佛并未返乡,给母亲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写信说:“如能在我出生的地方,以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和我见面一样”。香萨阿切听从了宗喀巴大师的意思,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莲聚塔”。到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禅师仁钦宗哲坚赞在宝塔旁建房修禅,17年后的,即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大师在宝塔的南侧建造了弥勒佛殿,至此,塔尔寺初具规模。由于这座寺院先有塔,后有寺,因而叫“塔尔寺”。


塔尔寺地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交通便捷。这里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需要购买门票,寺院的山门又叫中山门,造型新颖,结构独特,也是验票处。



塔尔寺位于苍茫的莲花山下,依山而建,顺势而为,建筑遍布于一谷两坡上,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宛如画卷。寺院没有明显的主轴线,沿着朝拜路线,自然形成独特的建筑序列。沿途依次可见如来八塔、小金瓦殿、祈福殿、大经堂、医明经院、依怙殿、释迦佛殿、大金瓦殿、弥勒佛殿、九间殿、时轮经院、酥油花馆、藏经楼、密宗经院、度母殿和金刚坛城殿等建筑。每一堵墙,每一座殿堂,都各具特色,独具魅力,散发着信仰的光芒,共同编织出塔尔寺的传奇。


山门后的广场上,耸立着如来八塔,讲述着佛祖释迦牟尼伟大的一生,展示世尊的八大功德。这些宝塔建于公元1776年,造型大同小异,却蕴含不同深意。塔刹金光闪耀,直指苍穹;塔身洁白如玉,圣洁无比;下方是方形须弥座,瑞兽和鲜花雕琢的栩栩如生;青砖砌成的台基坚实稳固,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八座宝塔外围,汉白玉的护栏如玉带环绕,守护着神圣之地。众多的信众在此绕塔礼拜,积功累德,为心灵寻找安宁和庇护。



如来八塔前方是护法殿,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92年,并在嘉庆七年进行改建。该殿宇完美地融合了汉藏建筑风格,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朱红的外墙上镶嵌着铜镜,精心砌成的鞭麻墙独具匠心;殿顶采用单檐歇山式,上覆鎏金铜瓦,光彩耀目,故又称“小金瓦寺”。院内两座桑炉静静伫立,是信众煨桑处,可以往里面放柏枝,桑面,还可以洒酒;烟雾缭绕的氛围,不仅令世人感到舒适,神仙也会心生愉悦,这是祈福的仪式,是众生与神灵沟通的方式。




护法殿内有壁画,是塔尔寺三绝之一,内容为护法神保护佛法、护佑众生的场景。殿内主位佛龛供奉“身、语、意、事业、功德”五位护法神,这些佛像均被遮挡,显得更加神秘。左侧围栏内是白马标本,为第九世班禅大师曲吉尼玛,从札什伦布寺骑到塔尔寺的坐骑;右侧围栏内有虎、熊等标本,周围是护法神的服饰。殿宇二层供奉莲花生大师,三层供奉宗喀巴大师、贾曹杰、克珠杰,合称“师徒三尊”,象征着智慧和慈悲。






护法殿外两廊楼上,陈列着野牛、羚羊、猴、猩猩、豹等动物标本,形象逼真,象征恶魔被征服,彰显护法威严。



护法殿前有一座时轮塔,是为纪念九世班禅来塔尔寺讲授“时轮大灌顶法”而建造。塔高约十三米,方底圆身,洁白如雪,典型的藏式宝塔。

时轮塔右侧,一片翠绿琉璃瓦顶的建筑是祈寿殿,独立成院,玲珑别致。院内菩提树挺拔秀丽,等到盛夏时节,繁花似锦,幽香四溢,圣洁高雅;菩提树前竖立着奇石,为宗喀巴大师母亲香萨阿切,背水时靠着休憩的圣石。



祈寿殿内主位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为弥勒菩萨和普贤菩萨,前方三尊小佛像为三世佛,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左右两边是白度母和无量寿佛;殿宇两厢有十六尊者和四大天王。殿内木雕精湛细致、层层重叠,是塔尔寺的艺术珍品。






祈寿殿右侧小殿内供奉当地山神刘琦,为身着汉服,头戴乌纱帽、腰束官带的形象,守护着这片土地。

祈寿殿前方有印经院,建于公元1832年,内部珍藏许多大师文集的木刻印刷板,还有经文、经幡、护身符等木刻板,所印藏文经典,畅销藏区各地,可惜不对外开放。

走过印经院,沿着朝拜之路前行,就来到塔尔寺最大的殿宇“大经堂”。该处为四大经院之一“显宗经院”的经堂,始建于公元1612年,为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房顶装饰鎏金宝瓶、胜利幢、法轮、金鹿等,绚丽多彩。



大经堂内陈设考究,地上拜垫整齐划一,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坐诵经,声音回荡,如潮起潮落。殿内大柱由藏毯包裹,宛若身披锦绣的护法金刚,周围则悬挂珍贵的堆绣,内容是十六尊者,堆绣是塔尔寺三绝之一。



在外围经龛内,供奉《甘珠尔》和《大藏经》等佛教经典,弥勒佛,多臂观音菩萨等诸多佛像供奉其间,散发着慈悲的光芒。宗喀巴大师鎏金铜像更是熠熠生辉,如同明灯照亮迷雾;而护法神勇猛威武,守护这座神圣的殿堂。




大经堂的二层供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以及古籍经卷等珍贵文物。间堂壁画贤劫千佛、六道轮回图,四大天王栩栩如生,述说着精彩的佛教故事。整座大经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绽放于塔尔寺内。


拜过大经堂,沿着左侧小门出来,对面是大茶房,顺着中间小路前行,接着右转,医明经院便出现眼前。作为塔尔寺四大经院之一,这里培养了很多知名医生。医明经院始建于公元1711年,由塔尔寺第十八任大法台洛桑旦贝坚赞创建。殿宇一层供奉大日如来、药师佛、绿度母、白度母等神圣佛像。二层供奉药师七佛、五色财神和护法等众多宝像,守护着每位信众那颗虔诚的心灵。





拜别医明经院出来,拾阶而上,来到了依怙殿,这座殿宇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即公元1597年 ,历史悠久。殿宇四周布满转经筒,络绎不绝的信众前去旋转,如同滚滚的波浪,灵动十足,悠远流长。殿内主供宗喀巴大师,还有六臂依怙护法等佛像,庄严神圣。



这个区域是塔尔寺的殿宇核心,依怙殿和释迦佛殿比邻而居。修建于公元1604年的释迦佛殿,由塔尔寺第一任大法台,根本上师沃色嘉措负责兴建。殿内居中供奉弥勒佛七岁等身像,安详庄严,慈祥俊美。佛像前方佛龛内,依次有释迦牟尼佛、宗喀巴大师、弥勒菩萨和观音菩萨等佛像。殿宇右侧佛龛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与广仁寺的十二岁等身像有些神似。左侧佛龛供奉的是宗喀巴大师,形象威严,让人敬畏。





释迦佛殿右侧是大金瓦殿,为塔尔寺的中心所在。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改屋顶为金顶,形成重檐歇山式,正脊中饰有宝塔,戗脊端有瑞兽,整个殿顶流光溢彩,耀眼夺目。殿宇的四壁为绿琉璃砖墙,上面还有精美的雕刻,配上藏式鞭麻墙和铜镜,组成一座和谐完美的汉藏艺术品。殿檐下悬挂“护国保民”的匾额,象征着庇佑众生的誓言。而殿前的一株菩提树,是殿内宝塔中母树上的分枝,静静地守护这片神圣的土地,见证岁月沧桑。





步入殿内,迎面是漆红镶金的玻璃幕墙,后方为塔尔寺的镇守宝塔,威严矗立。这座大宝塔底座由纯银打造,塔身贴金,并镶嵌各种珠宝,犹如夜空的繁星,闪烁着光芒,显得富丽堂皇。塔顶有座佛龛,内塑宗喀巴大师像,大师微笑着俯瞰朝拜的众生;这里是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殊胜庄严。传说,塔内的菩提树,由大师肚脐滴血而生,至今依然还在生长,殿外的菩提树是它的分支。殿内还悬挂乾隆御赐“梵教法幢”匾额,诉说着塔尔寺崇高的地位。





大金瓦殿右侧是弥勒佛殿,始建于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由大师仁钦宗哲主持修建,是塔尔寺最早的佛殿。该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平面方形,门楣上悬挂“佛日重旭”匾额。殿宇四周有回廊,其间布满转经筒。


殿内供奉金身弥勒佛,为十二岁等身像,体态庄重自然,表情慈祥和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在佛像的左侧,矗立着塔尔寺创建者仁钦宗哲的灵骨塔,而在右侧,为塔尔寺第一任法台根本上师沃赛嘉措的灵骨塔。弥勒佛前的顶梁柱下,供有一尊佛像,双手合十、食指微翘,据说是建殿之初,从地下挖出来的,为珍贵文物。殿内四周壁画虽有些模糊,色彩也不那么鲜艳,但它们已经有500多岁了,历史底蕴厚重,十分珍贵,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和观瞻。


穿过弥勒殿右侧的拱形门,就来到文殊殿,该殿初建于明万历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592年,到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进行扩建,变成现今由九个开间组成,因此也叫“九间殿”。



殿宇每三间为一殿,分别是狮子吼佛殿、文殊殿和宗喀巴殿。殿宇居中三间供奉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代表慈悲的观音菩萨和代表力量的金刚手菩萨,这三大菩萨并称“三族姓尊”,是佛教中三位重要的菩萨。三尊宝像均是金身,高大雄伟,法相圆润,气势恢宏,十分罕见。左侧三间居中供奉狮子吼佛,后方有大白伞盖佛母、妙音天女等佛像,两侧护法是吉祥天母和毘沙门天王(多闻天王)。右侧三间主供宗喀巴大师,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被誉为“雪域宗喀地区的佛”。两侧护法有曲嘉法王和六臂玛哈嘎拉,以威武的身姿守护净域。整座九间殿神圣庄严,每一处都散发着信仰的魅力。




九间殿的院落左侧有遍知殿,内有三世达赖灵塔,纯银宝塔镶嵌着各种宝石;殿宇四周佛龛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为塔尔寺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先后建成诸多殿宇。




从九间殿院中出来,前行就到了时轮经院,为塔尔寺的四大经院之一。该殿建于1817年,这座经院主要研究藏族天文、历法知识。大殿内供奉有大日如来,弥勒佛、长寿三尊(尊胜佛母、无量寿佛、白度母)等佛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大士圣像,都是男身造像,俊美的胡须,优雅的表情,温文尔雅的气质,情不自禁想倾诉出内心的祈愿。







出了时轮经院,沿着朝拜大路前行,就会看到酥油花馆。该殿始建于1988年,经历2013的重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它采用藏式平顶建筑风格,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雕梁画栋,鎏金饰银,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殿内居中供奉地藏王菩萨,宛若矗立的山峰,菩萨左手托摩尼宝珠,右手握锡杖,头戴五佛冠,身着袈裟,足踏莲台,神圣庄严。

殿内四周墙壁前,精美的酥油花静静绽放,如同油画般绚丽多彩。酥油花产生的缘起,是宗喀巴大师在拉萨祈愿大法会上,“佛前供养花卉饰品,重现神圣庄严场景”演化传承至今。而塔尔寺的酥油花发展史,从公元1612年正月神变法会开始,迄今已有400多年了,为塔尔寺三绝之一。


酥油是藏族食品之精华,是从羊奶、牛奶中提炼出的脂肪,匠师们在低温的环境中,用酥油捏塑的佛像、人物、树木花卉、飞禽走兽等,仿佛注入了生机,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令人惊叹。2006年,塔尔寺酥油花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恋恋不舍的离开酥油花馆,继续前行,就来到藏经楼。这座殿宇为一座五层的藏式建筑,重檐歇山顶,上覆金瓦,鞭麻墙镶嵌铜镜,美观大方。殿宇始建于公元2003年,历经六年,于2009年竣工。


走近殿内,立刻被供奉的铜制鎏金文殊菩萨像震撼到,这尊佛像高达十一米,菩萨面容慈祥,宝相庄严,仿佛能洞悉众生之心。两侧为高约三米的八大菩萨,庄严肃立,令人敬畏。殿内四周佛龛里,供奉千尊鎏金文殊菩萨像,佛光遍照,祥瑞八方。藏经楼的二层和三层,珍藏着《甘珠尔》和《丹珠尔》以及众多的经典文集,这里不仅是智慧的宝库,更是心灵依托的圣地。




藏经楼右侧是密宗经院,为塔尔寺四大经院之一,建于1649年,是勒巴嘉措遵照第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的法旨创建。殿宇为二层藏式平顶建筑,屋顶装饰有鎏金法轮、法幢、金鹿等,门外有两根经幡杆,如同护法神,威严耸立。



密宗经院僧人主修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等本尊。殿内供奉有弥勒佛和八大菩萨等珍贵的佛像,步入殿内,有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祥和。


穿过密宗经院左侧小门,向后走,就来到度母殿。这座殿宇始建于2002年,由第四世扎西活佛出资修建,2003年6月开光落成,为三层砖木结构的藏式建筑。殿内主供绿度母,左右两侧有白度母和尊胜佛母相伴,绿度母的背后供奉药师佛;殿宇四周墙壁前的佛龛内,供奉千尊白度母。此殿内可祈福平安顺遂,健康长寿。




拜过度母殿,前行向右,就到了最后一座殿宇——金刚坛城殿。殿宇始建于公元2002年,由第二十七世西纳洛桑丹贝坚赞设计建造,在2009年竣工。殿内迎面有三座金光耀目的坛城,分别是胜乐金刚坛城、密集金刚坛城和大威德金刚坛城,代表了佛国圣地在人间的体现。三座坛城的后方供奉释迦牟尼佛,世尊的两侧有八大菩萨,金身宝像,庄严殊胜。至此,塔尔寺大致参拜完毕。




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文物古迹众多,令人惊叹的艺术三绝,诸多的佛事活动,吸引全世界的信众慕名前往。